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

【對聯】參考資料:燕山鐘韻──繼承諧隱的傳統(五之三)

繼承諧隱的傳統,寫幽默戲謔的文思──詩鐘藝術特色之三 王鶴齡

 

一、從大小言、大小對、大小對令說起

這三個"大小"一脈相承,可以從中約略看出文字遊戲的淵源。戰國時期楚襄王、宋玉等人戲作"大言賦""小言賦"。他們描述的大物,有大到居天地之間連翻個身都有困難的;小物,有小到九族會餐連一個蝨子的大腿都吃不完的。宋人陳岩的《庚溪詩話》談到"以小物與大物對",有一個例子是蘇軾的"聞道騎鯨遊汗漫,亦嘗捫虱話悲辛",說是"則律切而語益奇矣!"其他詩話上也談過此例,稱之為"大小對"。光緒4年出版的《酒令叢鈔》,輯有一種酒令就以"大小對令"命名。做法是眾人先出題,每題寫一紙鬮,用兩個鬮為題詠出七言對句。這樣的對句,自然是分詠體。有實例三聯。如

《皇帝老子.船》:
南內月明誰侍寢
西湖波暖好還家
 
作品特徵與分詠體詩鐘同。陳偕燦(少香)道光7年前後在蘇州參加過行這種令的酒會。他寫過一篇生動的文字記錄這次酒會的情況。他的門生福州的李家瑞所編的《停雲閣詩話》收入此文。文中所記的酒令,多被《閩雜記》(咸豐8年)收錄,稱為福州詩社流傳的"分曹偶句"。這一系列作品的共同點是以遊戲的姿態,炫耀文字表達能力,諧謔取樂。詩鐘顯然是繼承這個傳統。

二、中國文學中十分重要的諧隱傳統
 
在中國的文論中,首先概括出諧、隱概念的是劉勰的《文心雕龍》。書中論述諧詞、隱言之類,專辟有《諧隱篇》。說諧是"淺辭會俗皆悅笑也";隱是"遁辭以隱意,譎譬以指事也"。中國從宋朝以後道學盛行,只講文以載道,很少有人推崇諧隱,一般人對這方面的議論已相當生疏。其實,古今有才氣、有見識的文人一直寫作有諧隱意味的文字,連《世說新語》裡所謂"語妙天下"的那些語言,以至禪僧談禪的睿智機鋒,也往往是借諧隱的技巧來表達的。朱光潛教授寫在抗戰時期的著名的《詩論》一書,討論中國詩的特色,一上來就用大量的篇幅討論諧隱。他贊同胡適說的話:"陶潛與杜甫都是有詼諧風趣的人,訴說窮苦,都不肯拋棄這一點風趣。"朱教授指出:"絲毫沒有諧趣的人大概不會作詩,也不能欣賞詩歌。詩和諧,都是生氣的富裕"。他認為:"隱語為描寫詩的雛形""後來詠物詩詞也大半根據隱語的原則。詩中的比喻(詩論家所謂比、興),以及言此而意在彼的寄託,也都含有隱語的意味。"這些議論,對於我們瞭解詩鐘的藝術特色有重要的啟發意義。

三、詩鐘可以說是專擅諧隱的文體
 
詩鐘是趣味性文字,當然要突出諧的趣味。嵌不相干的字,詠不相干的事物,並且不許明用事物的名字,寫作當然要用""的各種技巧。這就註定了它與中國文學諧隱傳統的密切關係。請看以下幾例:

《新嫁娘.脈》分詠 紀慧庵同治2年作於鵲華行館鐘聚
三日羹湯親手作
幾時肺腑對人言
 
出句用唐代王建《新嫁娘詞》:"三日入廚下,洗手做羹湯,未諳姑食性,先遣小姑嘗。"原詩就是用謎語一樣的筆法,描繪出新嫁娘。又以新嫁娘自喻,以小姑喻獎掖自己的前輩,以翁姑喻尊長,如《文心雕龍》所說"譎譬以指事",很有詼諧趣味。詩鐘的出句以此詩為"言典",比喻出新嫁娘,還帶來原詩的韻味。對句是描繪出""的特點,又擬人化與出句相對,把新嫁娘這一人物引來,喻指她處於人地生疏境況的心態,充分運用了諧隱的技巧,寥寥十四字寫出有風情的詩聯。

《海狗腎.木偶》分詠 《閩雜記》所記道光、咸豐年間福州詩社作品
縱使生兒亦豚犬
是誰作俑到公卿
 
詩鐘時常採用滑稽文字常用的玩弄"歧義"的技巧,此作中"作俑"一詞用其兩義。在對句中,以""的本義指木偶,切合題目;又用"始作俑者"的歧義指帶頭服春藥的人,落在以豚犬與公卿相對。高水準的諷刺都帶有諧趣,"嬉笑怒駡皆成文章"是對這種作品的讚揚。

詩鐘也常採用滑稽文字中"雙關"的寫法。如民國初年的《知止廬詩鐘匯存》集中《走馬燈·夜壺》分詠:

總為趨炎嫻控縱
卻因溺愛慣提攜
 
"趨炎""溺愛"皆語義雙關,一方面用於切題,一方面用於嘲諷。

詩鐘作品有一獨特現象,是拉開上下句的文義關聯,以得出諧趣。在律詩裡已經見到這種苗頭。上文提到的"聞道騎鯨遊汗漫,亦嘗捫虱話悲辛""騎鯨""捫虱"兩種活動差距很大,在這一聯中是說成朋友之間談話,有時漫無邊際,有時細說衷曲。很多趣作是用巧結連環的辦法,在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之間找到連結點。翻閱清朝最後一任臺灣巡撫唐景崧所編的詩鐘集《詩畸》,在分詠部分就能看到諸如《硯.豬頭》《牡丹.當鋪》《妒婦.剃頭》《詩鐘.破鞋》《老和尚.女襪》等等離奇可笑的題目。其寫作的技巧,可見唐景崧所寫的《眉.偷雞》一例:
手無縛力難為賊
尖有愁痕易動人
 
是用"手無縛雞之力"成語中的"""眉尖"同為人體詞相對,以此為連結點,在鋪展中又使用""""""""等同類的以及鄰類的詞相對,令人感到所詠的兩種事物似有關聯。詩鐘是把傳統文學中偶爾一見的寫法,推廣了,體式化了。

詩鐘裡有"籠紗格",謎趣特別明顯。如陳慶佑(公甫)《黃·曲》籠紗格: 見於《寒山社詩鐘選》丙集
瘦餘花已同清照
彈罷弦應服善才
 
從李清照、白居易的詩變化寫出,讓人一看就知道隱去的正是題中的""""二字。籠紗格的規範,各地有所不同。此作用的是從名詩中隱字的方法。《詩畸》中所錄臺灣愛國詩人邱逢甲作品《藍·斗》籠紗格,用的則是從歷史事件中(變化典故)表述題中規定之字的方法:
著姓玉誇明大將
小名禪愧蜀降王
 
作品像謎面,題目像謎底,都公佈出來,讓人欣賞構思的巧妙,扣題
的準確。有的謎語辭典把詩鐘的此類體式列為謎格。
在中國文學的各種文體中,都能看到諧隱的傳統。現在人們熟知的集中表現諧的傳統的是笑話、喜劇等等,集中表現隱的傳統的是謎語等等。詩鐘可以說是專擅諧隱兩傳統的文體。
 
詩鐘以其各種獨特的體式,突出地表現我國文學藝術傳統中的幾種特色。以上連續寫出的三篇文章只是舉其大要。詩鐘有很深的文化內涵。如果單純地把它看做一種遊戲,是一個膚淺的看法。如果認為它只是一種寫字面嚴對的文體,也有"一葉障目"的缺陷。我特別關心這一點,因為其中有很多文化修養較高的作者,如能放開眼界參加詩鐘革新,將會大有利於詩鐘的前進發展。

 

(摘自《燕山鐘韻》



(轉載自網絡)


令狐少俠整理、轉載
24/1/2011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