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

【書法練習】楷書---《顏勤禮碑》(二之一)

【書法練習】楷書---《顏勤禮碑》(二之一) 



(註:第5行第4字後漏「屢」字。)

(註:第6行第6字後漏「俱」字。)











開始整理這批習作後才發現其錯漏之多超乎我的想像。由於距習作完成的時間已好多年,記不起臨帖時是否心有太多旁騖未能集中精神,以致錯漏百出?

曾經想過中止整理,索性把這批習作棄置算了。但考慮到它是我僅存的較大型(共100幅)的楷書(大楷)臨帖習作,就此作廢有點可惜。於是,整理繼續---拍攝、上載,作為留個學習過程的記錄,貽笑大方也罷。

令狐少俠
1/5/2025

20 則留言:

  1. 以圖一的右一直行「唐故祕書省著作郎」為例,以暗線畫一縱軸即見全行字樣手勢斜度不一貫,有些字的筆勢斜左,有些斜右,稍失端正;或者說,每字筆勢習慣斜左,或斜右,都可,但要一貫,比較「書」「省」兩字尤其明顯,斜勢互相衝突。楷書是難的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貴兄講得冇錯,圖一第一行係有問題,寫得不好固是首因,但亦另有原因(不是為自己技差開脫),就是張紙在「書」與「省」中間斷開兩截,無法擺正,所以斜度更加嚴重。哈哈。

      刪除
  2. 講起斜度,有個關於攝影問題想請教貴兄。

    我將習作紙放在地下一幅幅排好,然後站在一張凳仔上面用手機拍攝。唔知點解無論我如何將手機移來移去就位,影出來的相片總是呈上窄下闊的「八」字形,上排啲字有時就縮成比下排略細;左右兩邊的直行又跟住成「八」字形傾斜,總之影唔到一個長方形的模樣。請問貴兄知否我哪裡出錯,應該怎樣做才可以影到不變形的相片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令狐兄,從正文圖片看,你已經拍得好,你稱的八字情況很輕微,至少比我拍書頁的情況強得多,哈。

      或許改善八字有四點技巧可以嘗試。
      (一)有冇開啟手機鏡頭的格線?用格線去對齊所拍書法行線達至兩者平行。

      (二)習紙放在檯上,檯邊夾上手機架,手機推到習紙中間,達到鏡頭與習紙完全平行。手機架有平有貴,例如這些:
      https://shorturl.at/yuobj

      https://tw.my-best.com/114510

      我買過link二那類可彎曲的支架,一般支幹粗的較貴,幼的較廉,幼的打橫拉伸時對手機的負重力弱,手機傾斜不易達至水平伸直,要用左手托機,右手按手機鈕。

      (三)正文的圖都是正方格(1比1),猜你是站在紙底拍攝,所以畧呈上窄下闊的八字情況,或許你可以站到紙的左右邊拍,八字不覺;也可用16比9打橫手機拍出長紙闊幕,字數更多。以上橫拍需要拍完後調教回正角度才宜上載到網誌,畧多工夫,尤其你現在可能只用手機上網。

      (四)用黏度低的膠紙黏著習紙四角貼到牆上、門上,完全是企直的正常角度拍攝,應該八字全消。那類黏度低的膠紙一般是黃肉色一卷,質感有點似縐紙,畫水彩畫的人必用,用來封起四面紙邊,畫完後慢慢撕起膠紙讓畫紙留有四條白邊。去有賣畫紙畫具的書店就有。別買錯一般黏度高的,會撕爛習紙、畫紙。

      我只能給這些淺見。

      刪除
    2. 好多謝貴兄提供4種方法。

      (一) 網格線,唔講真係唔知有呢樣設置,長知識了,謝謝。略試過打開網格線結合方法(三)在紙左右兩邊(我一向確是在紙底影)打橫手機影,效果好似唔錯,雖然「八」字形未完全消失,但兩邊傾斜度已變細很多。以後會繼續嘗試,希望用熟後有所改進。

      方法(四)介紹的黏度低膠紙,常用於畫水彩畫,又係多得貴兄推介才知。我以前只知用泥膠貼黏紙,效果一般,泥膠可重複使用,但紙張面積很大的話,會黏不穩,跌完又黏,黏完又跌。貼在牆、門上影這個方法應該有效,不過幾張(138x34cm)宣紙拼埋所佔的面積不少,要搵幅大牆。方法(二)亦有同樣問題;搵大長枱較搵大牆難,而且又要用手機支架,放在枱上影這個方法,對我來講有點煩。其餘3個方法會試用。多謝貴兄提點。

      刪除
    3. 我的Android機開啟拍照功能時預設1x倍,左邊有0.5倍選擇,0.5倍會將拍照物變細,但所攝之物更多,景觀寬揚,此鏡頭是個超廣角鏡,俗稱魚眼鏡,照片周邊會彎曲,適合包攬大景觀,很有趣的,猜令狐兄的書法照沒有選擇這個超廣角功能吧。1x其實亦有很輕微的廣角效果,而拍人像、近景一般沒有問題,但令狐兄拍書法照時用凳仔站高造成的「遠景」,未知會否是八字的原因。傳統數碼相機可選擇用不用廣角效果。

      低黏度膠紙,可參考這條片:
      《不傷紙面和紙縐紋膠紙》
      https://youtu.be/rr4zDoD1suQ

      我以前砌模型,亦常用低黏度膠紙做遮蓋,方便噴潻。其專用膠紙黏度更低,可摺曲轉彎,但價錢很貴,一小卷要幾十蚊。下圖左是我在用的模型膠紙,但要到模型舖買。估計模型膠紙更不傷宣紙、水彩紙。圖右是水彩畫用。如果你買膠紙,可有個樣貌概念。
      https://shorturl.at/ORKmK

      我亦用過叫Blu-Tack(寶貼)的泥膠替模型做遮蓋。這條片有模型膠紙、更新的專用泥膠。
      https://youtu.be/8jSbPI27Jks

      你提到「幾張(138x34cm)宣紙拼埋」,看來你是寫大楷,心情要更沉穩,難度更高。

      刪除
    4. 貴兄提供的連結很有用,謝謝你。

      想解釋一下「幾張(138x34cm)宣紙拼埋」的意思,上個回覆沒有講清楚。

      宣紙有很多種尺寸,我自己常用的是138×34厘米,行內術語稱之為「四尺對開」。

      我用中楷(即大約一個九宮格那樣大的字)臨一整本字帖(舉例約630字),通常都要用9至10張四尺對開宣紙。為這些習作留影時,我會將它們2或3張合併一齊影,這就是我指的「幾張(138x34cm)宣紙拼埋」的意思。

      刪除
    5. 謝令狐兄說明。

      許多年前在國貨公司買的宣紙是一卷卷的,不懂尺寸,可能寬度也約30多cm,長度是收捲的,用多少拉出多少然後用長間尺「界」出。

      再細看正文圖片,每圖橫寬似有四行直紙併合,一行直紙寫有2行字,如果一行紙的寬度是34cm容下2行字,每個字似約至少10x10cm大小,是這樣嗎?

      如果不用四行直紙併合拍攝,我想到最簡單的方法:用磁石將一卷(2行直字)宣紙貼到雪櫃的牆來拍照,連膠紙都不用買,絕對不傷宣紙。(雪櫃牆通常貼滿post-it紙仔和磁石吧。哈。)

      刪除
    6. 我是去專賣文房四寶的店舖買宣紙的。多數買一包裝的四尺對開宣紙半切(即一包138x34cm的宣紙100張)。

      臨這個《顏勤禮碑》,我用了四尺對開宣紙100張。每張兩直行,每行8個字,共16個字。如用方格計,每張紙共16個方格,每個方格約16x16cm。這是大楷練習。

      用磁石將宣紙貼在雪櫃門逐張拍攝係就係簡單快捷,但只適用於張數少的習作。若好似這個100張紙的習作就麻煩了,要影100次,上載100幅圖,肯定頭暈眼花兼手軟。萬一上載到半路中途,個手機突然怠工唔郁,再開機乜都冇晒,真係欲哭無淚。

      這個習作,我合併4張紙影1幅相,共影了25幅相片,分兩個帖上載,都有點手忙腳亂。因為用手機上載圖片極之麻煩,試過一次上載幾幅,不知何故相片不按我編排的次序上載,先後次序調亂了。最後只能一次上載一幅才能成事,結果兩個帖分別上載了12次和13次,已有點吃不消。看來還是盡力找到影不變形相片的方法好些。

      刪除
    7. 明白晒。

      話時話,用PC編輯內文圖片時,可以用滑鼠長按(drag)圖片來移動到不同位置,猜手機編輯一樣可以,所以上載時就算亂了次序也不重要。

      其實你所拍的圖片很好,八字情況敢稱negligible!

      如果你追求完美,請容我有個搞笑念頭:半夜12點後,你可靜雞雞將作品用膠紙張貼到家門口附近的公眾走廊牆上來拍照,幅牆一定夠寬大,拍攝距離亦可全自控!係咪好橋?哈。

      刪除
    8. 算了,事若求全無可樂(飲嘅可樂就有)。或者可以搵吓手機有冇類似電腦滑鼠的移圖方法實際啲。三更半夜在公眾地方偷拍,又唔係乜嘢驚世巨作,無謂搏咁盡,畀人發現,投訴當你黐線辦,邊度都唔使去。

      刪除
    9. 喺PC,drag動作,即係將滑鼠游標(箭嘴公仔)移到去張圖片上,然後撳實個滑鼠左掣唔好鬆,移動滑鼠就會拖住張圖片,拖到去另一個位置,此刻提起(鬆開)滑鼠左掣上你的手指,就完成,張圖就會喺新位置。

      喺手機,drag即係,用手指直接撳實張圖片,在手機面上移動手指唔好放,拖張圖去新位置,然後放開手指,就完成。

      刪除
    10. 多謝貴兄賜教。我會繼續嘗試。

      刪除
  3. 嘩﹗原來少俠練左唔少日子, 睇呢應該我記錯😅
    講真, 少俠話錯字漏字,和阿貴甘多書法和電腦知識對話,
    對我而言, 毫無作用, 因為兩個字 - 唔識🤪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唔使介意識唔識喎。留言講下自己的感受,無任歡迎。

      刪除
    2. 其實唔係講感受,
      係感覺自我抬高身價, 我都幾有文化。
      就好似我對住兩位書法友一樣, 感覺沾上點墨水。👍

      刪除
    3. 不用自我抬高身價喎,你本來就係有文化啦,睇你啲BLOG文就知了。

      刪除
  4. 「爽親累貶」和「行以柳令」兩篇都靚👍

    回覆刪除